微信公众号

秘书处联系方式战略合作伙伴返回主站页面

行业资讯/ Midwifery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信息  >  发电厂实际碳排放量如何计算——读《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
发电厂实际碳排放量如何计算——读《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
发布时间: 2021-04-06

一、适用范围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自备电厂)使用燃煤、燃油、 燃气等化石燃料及掺烧化石燃料的纯凝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等发电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2、不适用于单一使用非化石燃料(如纯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秸秆林木质等纯生物质 发电机组,余热、余压、余气发电机组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机组等)发电设施;

二、工作程序和内容

三、发电设施排放源

1、生产系统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移动源、食堂等其他设施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对于掺烧化石燃料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仅统计燃料中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

2、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总排放量

E =E 燃烧+E 

E — 发电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E燃烧 —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tCO2);

E — 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tCO2)。

五、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要求

E燃烧—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i — 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吉焦(GJ);

EFi — 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吉焦(tCO2/GJ);

5.1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

 

AD—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吉焦(GJ);

FCi —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 位为万标准立方米(10 4Nm3);

燃煤消耗量应优先采用每日 入炉煤测量数值,不具备入炉煤测量条件的,根据每日或每批次入厂煤盘存测量数值统计消耗量, 并在排放报告中说明未采用入炉煤的原因。已有入炉煤测量的,不应改为采用入厂煤测量结果。燃油、燃气消耗量应至少每月测量。

NCV—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吉焦/吨(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万标准立方米(GJ/10 4Nm3)。

燃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应优先采用每日入炉煤检测数值。不具备入炉煤检测条件的,采 用每日或每批次入厂煤检测数值。已有入炉煤检测的,不应改为采用入厂煤检测结果。

当某日或某批次燃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无实测时,或测定方法均不符合要求时,该日 或该批次的燃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应不区分煤种取 26.7 GJ/t。

燃煤的年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由月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其权重是 燃煤月消耗量。其中,入炉煤月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由每日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计 算得到,其权重是每日入炉煤消耗量。入厂煤月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由每批次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其权重是该月每批次入厂煤量。

5.2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EFi—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吉焦(tCO2/GJ);

CCi —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C/GJ);

OFi— 第 i 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以%表示;

燃煤的碳氧化率不区分煤种取 99%。

44/12 —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5.2.1 单位热值含碳量:

CC — 燃煤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C/GJ);

当某日或某月度燃煤单位热值含碳量无实测时,或测定方法均不符合要求时,该日或该 月单位热值含碳量应不区分煤种取 0.0335 tC/GJ。

NCV — 燃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吉焦/吨(GJ /t);

C — 燃煤的元素碳含量,以 tC/t 表示。燃煤的年度平均单位热值含碳量通过每月的单位热值;

六、购入电力排放核算要求

E — 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 — 购入使用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 — 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兆瓦时(tCO2/MWh)。

电网排放因子采用 0.6101tCO2/MWh,或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值。

七、生产数据核算要求

7.1发电量和供电量

a)对于纯凝发电机组,供电量为发电量与厂用电量之差:

Wgd =Wfd −Wcy

b)对于热电联产机组,供电量为发电量与发电厂用电量之差:

Wgd =Wfd −Wd

Wd =Wdc+ Wrcy×(1− a)

Wgd — 供电量(MWh);

Wfd — 发电量(MWh);

Wdcy — 发电专用的厂用电量(MWh);

Wrcy — 发电供热共用的厂用电量(MWh);

W— 发电厂用电量(MWh);

a — 供热比,以%表示。

7.2供热量

Qgr=∑Qgl +∑Qjz

∑Qjz=∑Qzg +∑Qjg

Qgr — 供热量(GJ);

∑Qgl — 锅炉不经汽轮机直接向用户提供热量的直供蒸汽热量之和(GJ);

∑Qjz — 汽轮机向外供出的直接供热量和间接供热量之和(GJ);

∑Qzg — 由汽轮机直接或经减温减压后向用户提供的直接供热量之和(GJ);

∑Qjg — 通过热网加热器等设备加热供热介质后间接向用户提供热量的间接供热量之和(GJ)

7.3供热比

a)当锅炉无向外直供蒸汽时,指统计期内汽轮机向外供出的热量与汽轮机耗热量之比;

b)当存在锅炉向外直供蒸汽的情况时,供热比为统计期内供热量与锅炉总产出的热量之比;

c)对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存在外供热量的情况,供热比可采用供热量与燃气产生的热量之比的简化方式;

7.4供电煤(气)耗和供热煤(气)耗

a — 供热比,以%表示;

br — 机组单位供热量所消耗的标准煤(气)量(tce/GJ)或(104Nm3 /GJ);

bg — 机组单位供电量所消耗的标准煤(气)量(tce/MWh)或(104Nm3 /MWh);

Qgr — 供热量,单位为吉焦(GJ);

Wgd — 供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Bh — 机组耗用总标准煤(气)量,(tce)或(104Nm3)。

7.5供电碳排放强度和供热碳排放强度

Sgd — 供电碳排放强度,即机组每供出 1MWh 的电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MWh);

Egd — 统计期内机组供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Wgd — 供电量(MWh);

Sgr — 供热碳排放强度,即机组每供出 1GJ 的热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GJ);Egr — 统计期内机组供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Qgr — 供热量(GJ);

a — 供热比,以%表示;

E — 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7.6 运行小时数和负荷(出力)系数

t — 运行小时数(h);

X — 负荷(出力)系数,以%表示;

Wfd — 发电量(MWh);

Pe — 机组额定容量(MW);

i — 机组代号。

 

参考标准: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21258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5574 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 211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 475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GB/T 476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 483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8984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1062 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 13610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GB/T 19494.1 煤炭机械化采样第 1 部分:采样方法

GB/T 21369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30733 煤中碳氢氮的测定仪器法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2151.1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 1 部分:发电企业

GB/T 31391 煤的元素分析

GB/T 35985 煤炭分析结果基的换算

DL/T 567.8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第 8 部分:燃油发热量的测定

 DL/T 568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

DL/T 904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T 1365 名词术语电力节能

HJ608 排污单位编码规则

关于协会帮助中心会员服务联系方式
  • 扫描关注协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