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 试车及其准备的泵种有:
1. 离心泵
2. 磁力泵
3.真空机组
4.多级泵
5.化工装置开车准备工作
离心泵(含旋涡泵、齿轮泵)
试车前的准备
(1)检查基础的抹面,应符合要求;检查地脚螺栓,应紧固到位;两轴的找正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2)电动机的转向,应与泵的转动方向一致;电机的绝缘应符合规定;盘车应灵活,无异常现象。
(3)电器仪表和泵的压力表、真空表等应灵敏、准确,阀门应灵活可靠。
(4)输送液体温度高于120℃的离心泵,为保证轴承的可靠润滑,轴承部位应进行冷却。
(5)机械密封应进行冷却、冲洗、输送易结晶的物料,泵再次启动前应将密封部位的结晶物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密封的效果或损伤密封面;机械密封的装配应符合规定要求。
(6)采用填料密封的泵,填料的松紧程度应适当;冷却液封环应对准冷却管口,冷却液应通畅。
负荷试车
(1)泵的充液、置换、排气等要求应按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2)往复泵、、螺杆泵等容积式泵在启动前,必须先开启进、出口阀门;离心泵在启动时,应先打开入口阀门,关闭出口阀门,电机的启动功率不会太高;待出口压力稳定后,立即缓慢打开出口阀门,调节所需流量和扬程。关闭出口阀门时,泵连续运转时间不应过长,否则泵内液体会因叶轮搅动而温度升高。
(3)打开排气阀使液体充满整个泵体,待满后,离心泵则必须关闭排气阀;对泵进行点动,确认转向准确后方可启动。
(4)凡允许以水为介质进行试运转的泵,应以水进行试验最安全,对于输送油产品的泵,其泵腔与轴承连通并以工作介质为润滑剂,应以工作介质进行试运转。
(5)泵必须在额定负荷下连续进行单机试运转2-4h;旋涡泵、齿轮泵无负荷(出口阀门全开)试运转,应不少于15min;正常后,在工作压力的1/4、1/2、3/4的条件下分段运转试验;各段运转时间均应不少于0.5 h;最后在工作压力下连续运转2-4h以上;在前一压力级试运转未合格前,不应进行后一压力级的试验。
(6)高温泵在试运转前应进行预热,泵体表面与有工作介质的进口工艺管线的温差应不大于40℃;泵体预热时,温度应均匀上升,每小时温升不得大于50℃;预热过程中,每隔10min盘车半圈(公众号:泵管家);温度超过150℃时,每隔5min盘车半圈;检查泵体机座滑动端螺栓处的轴向膨胀间隙;开启入口阀门和放空阀门,排出泵内气体,预热到规定温度后再关好放空阀门;试运转停车,应每隔20~30 min盘车半圈,直至泵体温度降至50℃为止。
(7)应对地脚螺栓进行检查是否有松动;转子及各运动部件运行正常,不得有异常声响和摩擦现象;附属系统的运转应正常,管道连接应牢固无渗漏。
(8)滑动轴承的温度一般不应大于70℃;泵在额定工况下连续运行2小时。
(9)停离心泵应逐渐关闭出口管路阀,切断电源,关闭进口阀。旋涡泵、齿轮泵则是切断电源后再关闭出口阀门
二. 磁力泵
试车前的准备
(1)检查各固定连接部位应牢固无松动,用手转动外磁联轴器检查有无碰擦现象。
(2)管路上的阀门及仪表均安装完毕,并吹扫清洗、试压合格。
负荷试车
(1)严禁空运转,注:国内磁力泵由于受到材料及磁性传动的限制一般只用于输送100℃以下,1.6Mpa以下的介质,不能输送含固体颗粒的介质,输送的介质中不允许含有铁磁性杂质与硬质杂质,也不允许在小于30%的额定流量下工作。
(2)开车前打开进口阀门,将泵内灌满须输送的液体。
(3)关闭出口阀;点动电扬机,检查泵的转向是否正确。
(4)泵启动后,出口阀应缓慢开启,待泵达到正常运行状态后,再将出口阀调到所需开度。试运转5~10min,如无异常,可投入运行。
(5)检查电流、温升和出口压力是否正常,是否渗漏运行,是否平稳,振动和噪声是否正常。
(6)停车程序:关闭出口阀门;切断电源;关闭进口,长期停机不用时,清洗泵内流道并切断电源。
三.真空机组
试车前的准备
(1)打开冷却水进水阀,检查冷却水是否畅通。
(2)外伸轴封空腔及油杯内注满润滑油,齿轮箱及轴承箱内的润滑油加至油窗直径3/4高度,润滑油用1号真空泵油。
(3) 凡在下列情况中使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a. 吸入气体中有粉尘或颗粒时,应在吸气口前装置除尘器或过滤器;
b. 如果吸入气体中带有腐蚀性,必须采取中和措施;
c. 如果吸入气体中含有水蒸汽,选用的前线泵又是油封机械泵时,油封机械泵应带有气镇装置,水蒸汽过多时,必须装置冷凝器。
负荷试车
(1)起动前级泵
(2)打开前级泵预抽旁通管道上的阀门和罗茨真空泵进排气管道上阀门。
(3)待系统内压力达到罗茨真空泵允许入口压力后,将旁通管道上阀门关闭,再起动罗茨真空泵,如无旁通管道及阀门,则待系统内压力达到罗茨真空泵允许入口压力后,即可起动罗茨真空泵,如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则起动过程可实现自动化。
(4)根据真空系统的实际情况,如果是不大的密封系统,则起动前级泵后即可起动罗茨真空泵。如果是较大的真空系统,虽然带溢流阀罗茨真空泵具有过载保护作用,但考虑到经济性,应待前级泵抽到一定的压力后再起动罗茨真空泵。
(5)停机时关闭前级油封机械泵气镇阀(如果前级泵在使用时为开气镇阀)。其次关闭罗茨真空泵进气阀,逐级停机械增压泵,最后停前级泵,严禁搞错停机程序;在停前级泵的同时,立即向前级泵进气口放气,关闭冷却水进水阀;如果需要长时间停止使用,或在冬天为防止冻裂,则必须将冷却水套内剩水放尽。
3 、运转中的注意点:
(1)运转中必须严格按照罗茨真空泵的技术规格使用,在正常情况下,罗茨真空泵的入口压力在1330Pa以下,其最高入口压力应不超过它的允许最高入口压力。如果超过了,ZJP带溢流阀罗茨真空泵能自动保护,但这种保护,只是对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如果长时间在超过允许最高入口压力情况下工作,泵也会因过热而发生故障。
(2)注意电动机负荷和泵的各部位温升情况,在正常运转情况下,泵的最高温升不得超过40℃。最高温度不得超过80℃。
(3)运转中不应有不规则的异常振动。
(4)如发现在运转中有电机过载,温升过高,声音异常,振动大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排除故障。
四. 多级泵
多级泵试车前的检查机准备
(1)检查检修记录,检修质量应符合检修规程要求,确认检修记录齐全、数据正确。
(2)检查润滑情况,若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或加入润滑油。
(3)冷却水系统应畅通无阻。
(4)盘车无轻重不均的感觉,无杂音,填料压盖不歪斜。
(5)热油泵启动前一定要暖泵,预热升温速度不高于每小时50℃。
多级泵负荷试车
完成空负荷试车,多级泵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技术要求,可进行负荷试车,负荷试车步骤如下。
(1)盘车并开冷却水。
(2)灌泵。
(3)启动电动机。注意观察泵的出口压力、电动机电流及运转情况。
(4)缓慢打开多级泵的出口阀,直到正常流量。
(5)用调节阀或泵出口阀调节流量和压力。
负荷试车应符合的要求如下。
(1)运转平稳无杂音,润滑冷却系统工作正常。
(2)流量、压力平稳,达到铭牌能力或查定能力。
(3)在额定的扬程、流量下,电动机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4)各部位温度正常。
(5)轴承振动振幅:工作转速在1500r/min以下,应不小于0.09mm;工作转速在3000r/min以下,应不小于0.06mm。
(6)各接合部位及附属管线无泄漏。
(7)轴封漏损应不高于下列标准。填料密封:一般液体,20滴/分;重油,10滴/分。机械密封:一般液体,10滴/分;重油,5滴/分。
化工装置开车准备工作
一设备、管道系统压力试验
(一)管道系统压力试验条件
1、安全阀已加盲板、爆破板已拆除并加盲板。
2、膨胀节已加约束装置。
3、弹簧支、吊架已锁定。
4、当以水为介质进行试验时,已确认或核算了有关结构的承受能力。
5、压力表已校验合格。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以空气和工艺介质进行压力试验,必须经生产、安全部门认可。
2、试验前确认试验系统已与无关系统进行了有效隔绝。
3、进行水压实验时,以洁净淡水作为试验介质,当系统中联接有奥氏不锈钢设备或管道时,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0025%。
4、试验温度必须高于材料的脆性转化温度。
5、当在寒冷季节进行试验时,要有防冻措施。
6、钢质管道液压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当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试验压力应按两种温度下许用应力的比例折算,但不得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当以气体进行试验时,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15倍。
7、当试验系统中设备的试验压力低于管道的试验压力且设备的试验压力不低于管道设计压力的115%时,管道系统可以按设备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8、当试验系统连有仅能承受压差的设备时,在升、降压过程中必须确保压差不超过规定值。
9、试验时,应缓慢升压。当以液体进行试验时,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0分钟,然后降至设计压力查漏。当以气体进行试验时,应首先以低于0.17Mpa(表压)的压力进行预试验,然后升压至设计压力的50%,其后逐步升至试验压力并稳压10分钟,然后降至设计压力查漏。
10、试验结束后,应排尽水、气并做好复位工作。、
(一)输送有毒介质、可燃介质以及按设计规定必须进行泄漏性试验的其它介质时,必须进行泄漏性试验。
(二)泄漏性试验宜在管道清洗或吹扫合格后进行。
(三)当以空气进行压力试验时,可以结合泄漏性试验一并进行,但在管道清洗或吹扫合格后,需进行最终泄漏性试验,其检查重点为管道复位处。
(四)应遵守下列规定
1、试验压力不高于设计压力。
2、试验介质一般为空气。
3、真空系统泄漏性试验压力为0.01MPa(绝压)。
4、以设计文件指定的方法进行检查。
(一)压力试验合格,系统中的机械、仪表、阀门等已采取了保护措施,临时管道安装完毕,冲洗泵可正常运行,冲洗泵的入口安装了滤网后,才能进行水冲洗。
(二)冲洗工作如在严寒季节进行,必须进行有防冻、防滑措施。
(三)充水及排水时,管道系统应和大气相通。
(四)在上道工序的管道和机械冲洗合格前,冲洗水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机械。
(五)冲洗水应排入指定地点。
(六)在冲洗后应确保全部排水、排气管道畅通。
(一)蒸汽吹扫条件
1、管道系统压力试验合格。
2、按设计要求,预留管道接口和短节的位置,安装临时管道;管道安全标准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3、阀门、仪表、机械已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确认管道系统上及其附近无可燃物,对邻近输送可燃物的管道已做了有效的隔离,确保当可燃物泄漏时不致引起火灾。
5、供汽系统已能正常运行,汽量可以保证吹扫使用的需要。
6、禁区周围已安设了围栏,并具有醒目的标志。
7、试车人员已按规定防护着装,并已佩戴了防震耳罩。
(二) 应遵守下列规定
1、未考虑膨胀的管道系统严禁用蒸汽吹扫。
2、蒸汽吹扫前先进行暖管,打开全部导淋管,排净冷凝水,防止水锤。
3、吹扫时逐根吹遍导淋管。
4、对复位工作严格检查,确认管道系统已全部复原,管道和机械连接处必须按规定的标准自由对中。
5、吹扫要有降噪音防护措施。
(一)管道系统内部无杂物和油渍。
(二)化学清洗药液经质检部门分析符合标准要求,确认可用于待洗系统。
(三)具有化学清洗流程图和盲板位置图。
(四)化学清洗所需设施、热源、药品、分析仪器、工具等已备齐。
(五)化学清洗人员已按防护规定着装,配戴防护用品。
(六)化学清洗后的管道系统如暂时不能投用,应以惰性气进行保护。
(七)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环保要求才能排放。
(一)直径大于600mm的管道宜以人工进行清扫。
(二)系统压力试验合格,对系统中的机械、仪表、阀门等已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盲板位置已确认,气源有保证;吹扫忌油管道时,空气中不得含油。
(四)吹扫后的复位工作应进行严格的检查。
(五)吹扫要有遮挡、警示、防止停留、防噪等措施。
(一)循环水系统预膜条件
1、系统经水冲洗合格。
2、循环水系统联动试车合格。
3、药液经试验证实适用于现场水质,成膜效果良好,腐蚀性低于设计规定。
4、在系统中已按规定设置了观察预膜状况的试片。
5、已采取了处理废液的有效措施。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预膜工作应避开寒冷季节,如不能必须有防冻措施。
2、系统的预膜工作应一次完成,不得在系统中留有未预膜的管道和设备。
3、预膜后应按时按量投药,使系统处于保膜状态。
(一)在试车系统通入可燃性气体前,必须以惰性气体置换空气,再以可燃性气体置换惰性气体。在停车检修前必须以惰性气体置换系统中的可燃性气体,再以空气置换惰性气体,注意有毒有害固、液体置换处理。
(二)系统置换条件
1、已标明放空点、分析点和盲板位置的置换流程图。
2、取样分析人员已就位,分析仪器、药品已备齐。
3、惰性气体可以满足置换工作的需要。
(三)应遵守下列规定
1、惰性气体中氧含量不得高于安全标准。
2、确认盲板的数量、质量、安装部位合格。
3、置换时应注意系统中死角,需要时可采取反复升压、卸压的方法以稀释置换气体。
4、当管道系统连有气柜时,应将气柜反复起落三次以置换尽环形水封中的气体。
5、置换工作应按先主管,后支管的顺序依次连续进行。
6、分析人员取样时应注意风向及放空管道的高度和方向,严防中毒。
7、分析数据以连续三次合格为准,并经生产、技术、安全负责人员签字确认。
8、置换完毕,惰性气体管线与系统采取有效措施隔离。
(四)合格标准
1、以惰性气置换可燃性气体时,置换后气体中可燃性气体成份不得高于0.5%。
2、以可燃性气体置换惰性气体时,置换后的气体中氧含量不得超过0.5%。
3、以惰性气体置换空气时,置换后的气体中氧含量不得高于1%,如置换后直接输入可燃、易爆的介质,则要求置换后的气体中氧含量不得高于0.5%。
4、以空气置换情性气时,置换后的气体中氧含量不得低于20%。
(一)一般电动机器试车条件
1、与机器试车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已吹扫或清洗合格。
2、机器入口处按规定设置了滤网(器)。
3、压力润滑密封油管道及设备经油洗合格,并经过试运转。
4、电机及机器的保护性连锁、预警、指示、自控装置已调试合格。
5、安全阀调试合格
6、电机转动方向已核查、电机接地合格。
7、设备保护罩已安装。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试车介质应执行设计文件的规定,若无特殊规定,泵、搅拌器宜以水为介质,压缩机、风机宜以空气或氮气为介质。
2、低温泵不宜以水,作为试车介质,否则必须在试车后将水排净,彻底吹干、干燥并经检查确认合格。
3、当试车介质的比重大于设计介质的比重时,试车时应注意电机的电流,勿使其超过规定。
4、试车前必须盘车。
5、电机试车合格后,机器方可试车。
6、机器一般应先进行无负荷试车,然后带负荷试车。
7、试车时应注意检查轴承(瓦)和填料的温度、机器振动情况、电流大小、出口压力及滤网。
8、仪表指示、报警、自控、连锁应准确、可靠。
(一)塔、器内件充填条件
1、塔、器系统压力试验合格。
2、塔、器等内部洁净,无杂物,防腐处理后的设备内部有毒可燃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
3、具有衬里的塔、器,其衬里检查合格。
4、人孔、放空管均已打开,塔、器内通风良好。
5、填料已清洗干净。
6、充填用具已齐备。
7、已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证。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塔器的人员不得携带与填充工作无关的物件。
2、进入塔器的人员应按规定着装并佩带防护用具,指派专人监护。
3、不合格的内件和混有杂物的填料不得安装。
4、安装塔板时,安装人员应站在梁上。
5、分布器、塔板及其附件等安装和填料的排列皆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严格执行,由专业技术人员复核并记录存档。
6、塔、器封闭前,应将随身携带的工具、多余物件全部清理干净,封闭后应进行泄漏性试验。
(一)催化剂、分子筛等充填条件
1、催化剂的品种、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且保管状态良好。
2、反应器及有关系统压力试验合格。
3、具有耐热衬里的反应器经烘炉合格。
4、反应器内部清洁、干燥。
5、充填用具及各项设施皆已齐备。
6、已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证。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反应器的人员不得携带与充填工作无关的物件。
2、充填催化剂时,必须指定专人监护。
3、充填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佩带防护面具。
4、不合格的催化剂(粉碎、破碎等)不得装入器内。
5、充填时,催化剂的自由落度不得超过0.5米。
6、充填人员不得直接站在催化剂上。
7、充填工作应严格按照充填方案的规定进行。
8、应对并联的反应器检查压力降,确保气流分布均匀。
9、对于预还原催化剂在充填后以惰性气体进行保护,并指派专人监测催化剂的温度变化。
10、反应器复位后应进行泄漏性试验。
(一)热交换器运抵现场后必须重新进行泄漏性试验,当有规定时还应进行抽芯检查。
(二)试验用水或化学药品应满足试验需要。
(三)试验时应在管间注水、充压、重点检查涨口或焊口处,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四)如管内发现泄漏,应进行抽芯检查。
(五)如按规定需以氨或其他介质进行检查时,应按特殊规定执。
(六)检查后,应排净积水并以空气吹干。
(一)仪表系统调试前条件
1、仪表空气站,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仪表空气管道系统已吹扫合格。
2、控制室的空调、不间断电源能正常使用。
3、变送器、指示记录仪表、连锁及报警的发讯开关、调节阀以及盘装、架装仪表等的单体调校已完成。
4、自动控制系统调节器的有关参数已预置,前馈控制参数、比率值及各种校正的比率偏置系统已按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和预置。
5、各类模拟信号发生装置、测试仪器、标准样气、通讯工具等已齐备。
6、全部现场仪表及调节阀均处于投用状态。
7、对涉及(一重大、两重点)关键装置、重点岗位,要先对自动连锁、报警系统进行分别调试,确保完好。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在与机械联试前,应先进行模拟调试,即在变送器处输入模拟信号,在操作台或二次仪表上检查调整其输入处理控制手动及自动切换和输出处理的全部功能。
2、连锁和报警系统在与机械联试前应先进行模拟调试,即在发讯开关处输入模拟信号,检查其逻辑正确和动作情况,并调整至合格为止。
3、在与机械联试调校仪表时,仪表、电气、工艺操作人员必须密切配合互相协作。
4、对首次试车或在负荷下暂时不能投用的联锁装置,经建设(生产)单位同意,可暂时切除,但应保留报警装置。
5、化工投料试车前,应对前馈控制、比率控制以及含有校正器的控制系统,根据负荷量及实际物料成分,重新整定各项参数。
十四电气系统调试
(一)电气系统调试前条件
1、隔离开关、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绝缘材料、变压器、互感器、硅整流器等已调试合格。
2、继电保护系统及二次回路的绝缘电阻已经耐压试验和调整。
3、具备高压电气绝缘油的试验报告。
4、具备蓄电池充、放电记录曲线及电解液化验报告。
5、具备防雷、保护接地电阻的测试记录。
6、具备电机、电缆的试验合格记录。
7、具备连锁保护试验合格记录。
(二)应遵守下列规定
1、供配电人员必须按制度上岗,严格执行操作制度。
2、变、配电所在受电前必须按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报警及预相系统进行模拟试验。
3、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保护装置应逐项模拟连锁及报警参数,应验证其逻辑的正报警值的正确性。
4、应进行事故电源系统的试车和确认。
5、应按照规定的停送电程序操作。
6、送电前应进行电气系统验收。
(一)系统管道耐压试验和热交换设备气密试验合格。
(二)工艺和蒸汽管道吹扫或清洗合格。
(三)动设备润滑油、密封油、控制油系统清洗合格。
(四)安全阀调试合格并已铅封。
(五)同试车相关的电气、仪表、自动连锁控制、报警系统、计算机等调试联校合格。
(六)试车所需动力、仪表空气、循环水、脱盐水及其它介质已到位。
(七)试车方案已批准,指挥、操作、保运人员到位。测试仪表、工具、防护用品、记录表格准备齐全。
(八)试车设备和与其相连系统已完全隔离。
(九)试车区域已划定,有关人员凭证进入。
(十)试车技术指标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