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下午,由重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指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主办的“2021 十大重庆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两江新区经济年度人 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隆重举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忠荣获“2021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殊荣并上台领奖,市委常委、两江新 区党工委书记张鸿星出席活动并为获奖同志颁奖。(党群纪检审计部)
李方忠:建厂71年从未亏损,秘诀就是坚持科技创新
重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忠 注重人才培养,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获得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这一荣誉,特别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时代的新起点。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重泵公司肩负着高端泵国产化的担当和使命,71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取得了从未亏损的骄人业绩。面向未来,我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落实机电集团“五围绕五抓”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行动,着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华贡献应有力量。
从1951年的私营平安灭火机厂,演变到1957年的水泵厂,再到2022年的重庆机电集团所属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泵公司”)。走过71个年头,如今的重泵公司已成长为一家年订货额超十亿元的高端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
建厂71年,这家老牌国企如何做到从未亏损,实现“长红”的傲人业绩?作为企业带头人,重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忠带领团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公司立足高端泵制造业领域,拥有36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广泛用于石油石化、冶金钢铁、核工业、煤化工及国防等领域,远销美国、巴西、韩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无惧竞争,开启技术创新之路
走进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泵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洁净敞亮的车间、各种智能化生产设备,处处都能感受到智能化。回顾71年前,那时的重泵公司还是一个私营小作坊,后来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以生产小型计量泵为主。
“当时基础条件与行业兄弟企业相比存在先天不足,不具备和他们拼资金、拼设备、拼价格和拼人力的条件。”重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忠说,如果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工厂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狭窄,原有的技术优势将逐渐丧失。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都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容积式泵和容积式军用产品,总体只能算是泵类产品的制造厂,没有专门的技术部门。面临着数千家国际知名泵企业和国内众多泵厂的竞争,创新是关键。自此,重泵公司开启了探索技术创新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司设立了技术部门,逐步转型成以计量泵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在此期间,依靠对产品的设计创新,公司将计量泵做到了国内领先地位,员工的意识也逐步从“产品是人工做出来的”转换为“产品是设计出来的”的理念。
迎难而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公司产品以计量泵、小型往复泵、少量除磷泵和成套加药装置为主,技术含量处于中低端、市场面十分狭窄,公司进一步发展受到产品和市场两方面的制约,传统产品的市场持续萎缩。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李方忠看来,企业要持续发展,还是得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2003年,重泵公司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经过前期多年的探索,公司积蓄的发展力开始爆发。
公司抓住国民经济大发展对高端装备的巨大需求,先后成功开发了SDA型、ZDS型、SDZ型、3D型、3DM型、ZDP型、H3D型等一大批产品。新产品快速实现系列化,彻底从单一小型容积泵产品为主调整为离心泵、容积泵、成套系统、压力容器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
抢抓机遇,紧跟国家战略方向
李方忠认为,在探索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必须紧跟国家战略。
于是,公司把握国家钢铁大发展的有利形势,在多种不同结构除磷泵产品成功开发和系统集成订单的大力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营业收入平均每年以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长,各方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最高峰年订货额达到8亿多元。
这不仅为公司大面积新产品持续研发提供了保障,还成功建立了公司保证技术创新稳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市场结构从单一的石油、化工调整为冶金、除磷、核电、军工、煤化工、矿冶、海洋石油等多领域交织的市场结构,订单也从2003年的1亿元上升到现在的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公司紧紧抓住国家核电技术发展机遇,着手攻克核电站用泵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新产品研发成功,产品覆盖面急剧扩大,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展示。核电、海油、煤化工、矿浆输送等市场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适用于多行业、多领域的产品格局基本形成,重泵公司开启“加速跑”,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硕果累累,多项技术打破垄断
多年来,重泵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致力于关键泵国产化,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各核电工程公司的主力供应商。
2016年完成“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新型上充泵样机鉴定,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
2019年11月,公司成功研制的化容补水泵、“华龙一号”堆腔注水冷却泵、辅助给水电动泵、启动给水泵顺利通过核电专家组鉴定,标志着我国离心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四型核电泵中,化容补水泵是辅助厂房内化学与容器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主要功能是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提供补水等。“华龙一号”堆腔注水冷却泵是“华龙一号”堆腔注水冷却系统能动部分的重要设备。在发生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时,堆腔注水冷却泵能够提供通过注入大流量冷流体带走堆芯熔融物的热量,保持压力容器完整性。
李方忠表示,四型核电泵在研发阶段对水力性能要求较高,另外对泵的结构要求也非常严格。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技术团队选择了多组不同比转速叶轮进行水力模型设计,自主开发出多工况、陡斜曲线的高效水力模型,并确保了泵良好的运行性能。
好消息接踵而至。2020年,重泵公司完成“3D型高温高压往复式加氢进料泵”等4型新产品鉴定,“高端多级离心泵数字化车间”获得2020年重庆市数字化车间认定。2021年,重泵公司自主研制的“华龙一号”四型样机通过国家级鉴定。这意味着重泵公司在推动核电站关键用泵国产化方面又获得了新进展。也就在这一年,重泵公司克服疫情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4.6%、15.1%,并通过了7项新产品国家级鉴定,获得授权专利51项,其中有6项发明专利。
人才集聚,注入科技创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李方忠认为,重泵公司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而制度与管理创新正是实现技术创新以及留住人才的重要支撑。
李方忠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他坚持存量人才持续培养和高端人才重点引进相结合,不断锻造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公司现有科技创新人员200余人。同时,重泵公司推行“价值贡献”积分制绩效管理,员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职称与学历提升等获得积分,年底转化为绩效收入。
多年来,公司人才力量不断壮大,技术创新团队的能力不断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了一个有一个技术跨越,填补了国内一项又一项产品空白,开拓出一片又一片市场领域,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肯定。
2022年10月,重泵公司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方忠表示,他将带领团队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优势,以解决公司产品所面临的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升级换代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以及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庆市科技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支撑博士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砥砺前行,朝着百年重泵奋进
2022年9月27日,由重泵公司带来的一台按1:2比例复刻呈现的应急硼酸注入泵,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亮相。
这台装置由高压容积泵、电机、安全阀、控制系统组成,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关键设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各项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将助力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扬帆出海。
“2022年我们计划申报发明专利20项、授权6项,11月均已经提前完成既定目标。”李方忠说, “本来我们制定了‘十四五’规划,但由于2021年和2022年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原定目标。我们正在调整规划内容,以适应企业当前的新形势,朝着‘百年重泵’的目标奋进。”